二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合集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来自大庆市让北第一小学的数学教师闫绪萍,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第三册第四单元《分桃子》。
经过教学实践和网络教研,我对本节课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分桃子》一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了2~5的乘法口诀之后,在正式开始学习除法的意义之前进行教学的。除法的本质就是平均分,教材在引入和建立除法概念前,做这样的安排,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意义,为下一步学习除法,打下充分的认知基础。教材设置了分桃子等系列活动,将平均分的意义渗透于活动中,
二、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已经初步掌握的乘法的意义,具备较好的读图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已经具备一些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对于平均分也有一定的体验。
三、教学目标:
在初稿中,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3、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
经过与论坛中其他老师的探讨,认为在之前确定的教学目标中,过于强调知识技能目标,所以我将教学目标修改如下:
1、知识技能目标: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
2、数学思考目标: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问题解决目标:能借助学具或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态度情感目标: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互相学习的团队精神,并且在交流中学会表达和倾听。
新的教学目标中,增加了对于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
四、教材处理
我曾经想把“分骨头”改成“18个骨头,每只小狗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狗?”突出另一种分法。但是经过研讨以及对《课标》相关部分的学习,我意识到教材实际上将平均分的几种情况渗透在不同的“分一分”的活动中,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教材要传达的信息。这样的编排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因此,在教材处理上,我基本上尊重了教材的编排。在练习中,增加了问题拓展、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开放性的问题。
平均分的今后学习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我确定教学重点为初步认识“平均分”,体会小数目平均分的过程。
因为学生年龄比较小,对于分不完的现象体验较少,因此确定教学难点为体验“分不完,有剩余”的平均分。
五、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着以上原则,我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结合二年级学生喜欢卡通形象的心理特点,上课伊始,我设计了“小鹿过生日”的生活情境。伴随着动听的《生日快乐》的音乐,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了课堂上。紧接着画面出示参加生日聚会的小动物和一大堆好吃的东西,好吃的应该分给谁,怎么分,分一分的问题自然提出。
论坛中有老师提出这个情境过于老套,建议换一些新颖的情境。但是经过考虑,我还是保留了最初的设计。我认为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来说,“过生日”还是非常有趣的一个情境,另外,这个情境与接下来“分桃子”的环节比较统一。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在本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环节。
第一层次,利用“分桃子”的情境,学生两人讨论,把8个桃子分给两只小猴,感受“随意分”和“平均分”的不同,明确“平均分”的特殊性,初步认识“平均分”。
第二层次:利用“分小鱼”的情境,学生四人一组,用小棒代替小鱼进行活动,分好后,小组表演“分小鱼”的过程。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同时,侧重学生体会小数目的平均分的过程,感受不同的方法。
第三层次:利用“分骨头”的情境,再次巩固平均分的意义,在此环节中,鼓励学生脱离学具,独立完成,把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操作水平引向表象水平。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发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在实际授课中,第一环节学生的反应就超出了预设,孩子们直接选择了把8个桃子分成4和4,对其他“随意分”的分法产生了犹豫。经过和网友们的讨论,我意识到,孩子们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反应,恰恰是因为他们从生活中已经获得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教师应该预设到学生的反应,适当的引导学生。所以在本节课的详案中,我设计了以下问题:你为什么不敢说?学生可能说觉得这种分法不合理,不公平,我接着问,怎样才是公平的分法?为什么说这种分法公平?这样就水到渠成的引出了公平的分法“平均分”。
三:巩固实践,拓展延伸
此环节在前期设计中,我是完全按照教材上提供的习题进行设计的。在有余数的那道题上,我设计了几个问题,“为什么剩下的一个不能再分了?”“如果每个人再分到一个气球,至少还要拿来几个气球?”通过提问,加深学生对“分不完、有剩余”这种情况的理解,突破难点。
进过研讨,我增加了一些辨析性的问题和开放性的问题。我将“”分铅笔“一题增加了一问,让学生将“不平均分”变成“平均分”,还增加了一道“分蛋糕”的题,让学生亲自动手,用正方形的方格纸代替蛋糕,将一个正方形的蛋糕平均分,这样的设计增加了趣味性和挑战性,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经过本次网络教研,我收获很多。对于本节课来说,最大的收获是:教学要以人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去进行设计。对我自身来说,最大的收获是得到了众多老师和网友的帮助,我会将教研进行到底。
以上就是我的反思性说课,谢谢各位评委!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
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数学计算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整个计算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节内容的安排较原有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有很大地改变,主要表现在用乘法口诀求商没有采取分段编排而是集中编排。
同时也没有按照乘法口诀中积的大小来编排,而 ……此处隐藏12661个字……始学习第二单元——观察物体。谁来说一说什么是观察?
生:观察就是用眼睛仔细的看。
师:说的真好!观察就是让我们用眼睛仔细的来看一看。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出示课本情境图1
师:淘气和笑笑他们也正在学习这一课,一起来看,(齐读:从不同的方向看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仔细观察,小霞和小宇他们是怎么观察的?
生:小霞在储钱罐的前面观察。
师:小霞看到了什么?
生:小霞看到了小兔子的眼睛、耳朵。
生:看到了小兔子的脸。(出示小霞说的话。)
师:小宇怎么观察的?
生:小宇在储钱罐的侧面,看到的小兔子的一直耳朵。
师:为什么只看到一只耳朵?
生:另一只耳朵被挡住了。
2、拿出一个储钱罐,模拟小霞和小宇进行观察。
出示:换一个方向看一看,说一说。
生上来观察,说:我站在储钱罐的后面,看到了小兔子的尾巴。
师:为什么老师在储钱罐的后面却看到了小兔子的眼睛?
生:老师的个子高,那是从上面看到的。
师总结:我们在观察物体时,眼睛要与平视观察的那个面,要不然看到的就不是这个面,观察的就不准确了。
出示课本图2,小霞看到的是那幅图?生独立说一说。
3、小组观察
出示课本图3.
(1)分小组:前后桌两人一组。
(2)观察要求:拿出储钱罐放在桌子上,先各自说一说你再上面位置看到了上面形状;两人在互换位置,进行观察。
(3)小组观察,说一说。
师:同一个物体,为什么大家看到的形状不同?
生:因为我们站的位置不同。
师总结:我们观察的方向不同,看到的形状也有可能不同。
三、课堂练习
独立完成课本19页1、2、3、4小题。
第4题:有部分学生有困难。
选一个学生当猫交警做出手势,让班里的其他孩子进行观察。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0《认识线段》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本课时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物体长短,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这一类的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为这节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但二年级学生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概念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认识,有一定难度。同时他们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又是学习的有利因素。
依据新课标,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能用直尺画出不定长的线段。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学会画线段。
教学难点:画线段、数线段。
教具准备:课件、毛线(长短不一,颜色不一,粗细不一)、长方形纸片,直尺
课堂教学主要采取直观演示法和操作实践法,配合引导发现、讲练结合等其它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操作,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结合以上分析,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八个部分:
一。直观认识。
1.请每个同学举起手中的毛线。说说你的毛线和其他同学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会观察到有长短,颜色,粗细的不一样。)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先找出线段的非本质特征。只有去掉了非本质特征,学生才能更明确到记住线段的本质特征。)
2.请每个同学在认真观察,说说你的毛线和其他同学的有什么是一样的。这个环节学生最基本能发现手中的毛线是直的。
二。讲解概念
1.通过直观的认识后,由教师讲解线段这个概念:像我们刚才手中这一条直直的毛线,就可以看做是线段。(这句话的讲解中,教师要突出直直的,这是线段的最基本特征,还有一个词是是看做是,数学的是严谨的,不能说这条毛线是线段,并让学生也举起毛线和老师一起说说这句话。)
2.直接告诉学生:手捏住的毛线线的两头,在数学王国里叫做线段的端点。
3.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线段有几个端点?从而得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的特征。并指导学生读读这句话。
4.教师板书直接让学生明确线段是怎样表示的。
三。找线段。
1.让学生找找我们的教室里有哪里地方可以看做是线段?比如课桌的边,课本 的边,并让学生摸一摸线段,说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让学生加深对线段的体会。
2.找线段这个环节的最后,我先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的第一题,一个辨认线段的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说说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
四、折线段
1.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说:你能折出一条线段吗?然后请学生来展示他折的线段,并说说两个端点在哪里?
2.你能折出比刚才长的线段吗?让会折的同学来展示他的折法。
3.你能折出比刚才短的线段吗?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比较不同折痕,引导学生认识到线段有长有短;
五、画线段。
画线段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分两步教学:
1.先让学生运用刚刚获得的对线段的认识,尝试画线段。教师在这个环节不做示范,放手让学生独立去画,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去发挥,这样才不会限制在只会用尺子画线段。
2.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画线段需要注意什么?
六。数线段。
1.让学生完成教材49页想想做做第二题,下面的图形各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七、练习巩固,深化拓展
1.完成49页第三题,用直尺把右边的两点连成一条线段。说说连接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让学生明确两点之间只能画一条线段。
2.完成49页第四题,下面有三个点,每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可以连成几条线段?让学生先读题,然后再画一画,最后说说可以连成几条线段,围成之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3.完成49页第五题,有四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几条线段。这一题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教师要先指导学生读懂题目,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然后提出每两点是什么意思,告诉学生就是每一点都要和其他点连一次。学生只有理解了每两点,才能更好的完成这道题,画出6条线段。
八、全课小结
让学生看着板书,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认识了线段,并能找线段,折线段,画线段,数线段)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直直的,两个端点)
找、折、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