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的母亲》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母亲》教案1学习目标:
1. 掌握如何阅读写人散文。
2. 把握母亲的人物形象,感受母亲对胡适先生成长的深远影响。
3. 形成紧扣文本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胡适先生的回忆性散文《我的母亲》,同学们都预习了吗?那我想问问同学们是如何预习的?预习时都做了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有的:
1、字词。(直接讲,不上黑板。)2.人物形象。3.分几个部分。(本文的文眼。)4.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对本文都做了很好的预习。那同学们阅读过程中有没有思考,并形成自己的问题?(学生可能有两种情况:1.有,那就请学生提问,仅限3位。2.没有,要求同学们以后阅读一定要带着思考、带着问题阅读,这样才更有阅读价值。)
二、教师总结:
从同学们预习反馈来看,如何阅读、预习写人散文的方法也就能得出:其实,总的归纳起来就是写了什么(1、2、3)?为什么写(4)?怎样写的(5、6)?其实这是读任何文章我们都需要思考的,只是不同的文章我们思考的具体问题不同罢了。当然,最根本的前提便是我们要思考。
1 字词等基础知识。
2 写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3人物的形象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
4写此人的目的是什么?
5文章是如何安排结构和详略的?如此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6赏析文中的优美语句,或理解文中的疑难语句。
三、老师问几个问题,看看能不能借此来解决同学们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也夹杂了老师自己的理解,借此与大家共享。
1.分别请学生读胡适先生的简介与最后一段:“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一胡适14岁就一个人在外闯荡,却成为近现代史举足轻重的大家,她的母亲功不可没,母亲究竟是如何影响他的? 请大家阅读文章,分条列出。注意在文中划出你的依据。(注意文中的修饰性词语:从不、轻轻地哭(效果)、请宗族本家)
(1)谆谆教诲,不断反省自己。
(2)严格督学。
(3)保护孩子自尊心。
(4)疼爱胡适。
(4)温和、宽容、忍让、善良:对待大哥及其债主、处理与两位儿媳之间的矛盾。
(5)坚持原则,正直刚烈,不受别人侮辱。
投影课本中没有的母亲对胡适先生的帮助。
2.从中可以看出,有的是母亲对作者刻意的教育,有的却是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对胡适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就是在这样的影响下,胡适一步步成长起来。从中也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位怎样的人(投影):温和、宽容、忍让、善良、刚烈……
3.我们再换个角度审视母亲,母亲还是一位不容易的人。文章中有一句直接体现母亲的不容易?痛苦。
痛苦体现在何处?
(1)寡妇、后母(2)胡适大哥赌钱欠钱,除夕在债主的吵骂声中度过有6、7次(3)两位媳妇喜欢摆脸色(最下流的事)(4)流言蜚语对母亲人格的中伤。
投影课本中没有的有关母亲的介绍。
思考:突出母亲的痛苦有何作用?
(1)母亲生活的不易,更好地衬托了母亲温和、宽容、忍让、善良的精神品质。
(2)注意那个时代。封建思想影响极其严重的时代。胡适先生的母亲23岁便成了寡妇,一位没了丈夫的寡妇在其所在的宗族中是很没有多少地位的,大家还记得《祝福》中的祥林嫂吗?他就是死了丈夫没了儿子没了地位而被赶出家门,所幸她还有胡适啊。这就是为什么她如此严格要求胡适的主要原因之一。母亲一方面要把胡适先生抚养成人,同时,作为后母后婆,她还要照管丈夫前妻留下的与自己年纪相仿的又不甚懂事的儿子儿媳,这就使得“母亲”的处境十分艰难和尴尬。而她的不露怒色、轻轻地哭泣、请族人评理其实也是母亲处事的智慧,她用她的品德与智慧,赢得了家人的尊重,让儿子走上了正轨。
4.我们再换个角度,大家能不能从文章中挖掘胡适先生的精神品质。
(1)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2)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3)(提醒学生本文是怎样的语言风格?)整篇文章语言质朴、平和,未见一点矫揉造作、辞藻华丽之感,感情却极显真挚。(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段自由朗读,体会质朴语言所带来的真挚的感情。)
谦逊、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谦谦君子的风度。
这样的品格是谁影响的?而这正是母亲潜移默化的结果,更能衬托其母亲的伟大。
5.文章结构安排: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似与主题无关,为何这样安排?(机动板块,如果来不及,可以做课后思考作业。)
(1)这篇课文节选自胡适先生四十岁时所写的自传体散文《四十自述》,传主实际是作者本人,作者写母亲是把母亲作为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就写了较多的自己童年的经历。(关注书下的的注释)
(2)“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
(3)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写自己在母亲影响下的进步相呼应。
6.回头看看同学们的问题有没解决完(相机而动)
投影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掌握如何阅读写人散文。
2.把握母亲的人物形象,感受母亲对胡适先生成长的深远影响。
3.形成紧扣文本的意识。
以上便是这节课我想与大家共同学习的内容,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最后让我们集体朗读文章最后一段,感受胡适先生对母爱的感激与怀念。集体朗读最后一段。
结束本节课。
《我的母亲》教案2教学目的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 ……此处隐藏23521个字……/p>
母亲在前件事中哭,是被小说中孤女患难、义妇含冤的凄惨情形所打动;在后件事中是因为我背书不出挨打心疼而哭。哭时的情状不同,前件事中是“热烈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的“挥泪痛哭”,哭得尽情尽兴;看到我背书不出而挨打,耳中听着竹板打在我手上的声音,是心痛至极而又无助的哭,但因在父亲面前,又不敢放声尽情而哭,所以是“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这样的哭是“饮泣吞声”的哭。母亲的哭给“我“的感受不同,前面”我“看到母亲读小说哭的样子,因年幼不懂,所以“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后面“母亲陪着我一同哭”,则使我感念着母亲的慈爱。体现的母亲的精神品质不同,前面表现的是母亲有才能,情感丰富;后面则重在体现母亲的矛盾心理和慈爱的品质。
全文写了四件事,两件是写母亲的哭,细致而深入地刻画出旧社会女子悲情的内心世界,体现了旧社会女子凄苦的人生。以“哭”字上钩下联,上钩出一“笑”,下联出一“忙”。一“笑”是母亲“微笑着把我抱起来”去客厅“巡阅”。那时,生了“我”的母亲十七八岁,与祖父一起生活,大家族境况也好,母亲是“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这是她生命之花灿然的一刻,而这样的欢愉对母亲二十九岁的生命是多么的短暂啊!一“忙”是写母亲做女红,万籁俱寂的夏夜里,“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的做着布鞋”,儿女成群的她也还年轻,整日整夜地为家庭的生计忙碌,不但人生的欢愉早已离她远去,连寄托她悲情的旧小说也无暇再读,窘困的生活苦得她失去了笑,也没有了哭的情怀,只留下了盼儿子读书能出人头地的一丝希望。
纵观母亲的一生,悲苦多欢愉少,短促而艰辛,以至使年少的“我”早早懂事,心中溢满了对母亲的感念和歉疚的苦涩。正是一个“哭”字,写出了母亲一生的悲情,表现了对旧社会的谴责和憎恶,读来感人至深。
【问题探究】
“我”对刻画母亲的形象起什么作用?
以“我”的视角去叙述。文中用“看”、“瞧”、“望”作提示,是记叙和描写。如“……模糊中看见由垂着的帐门射进来的微微的灯光。在这微微的灯光里瞥见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些叙述由零散到完整、由粗略到细致,使内容更加具体和充实,母亲的形象更加丰满和清晰。
以“我“的心理去感受。文中一般用“想”作提示语,有记叙,更多的是议论和抒情。如“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成分。”是议论;“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是抒情。课文通过“我”对母爱由朦胧到清晰、由浅显到深入的认识,来阐释母爱的内涵,突出中心。
以“我”的认识去思考评价。文中一般用“觉”作提示语。如“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我也觉得,像我的母亲这样被埋没葬送掉的女子不知有多少!”以议论兼抒情的形式,赞颂母亲可爱的性格和能干的才具,抒发无限的痛惜之情,表现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使主题得以升华和拓展。
课文正是以“我”的观察、感受和现在的追想,才刻画出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母亲形象。
【创意点拨】
教师教法点拨:
指导学生抽取出直接叙写母亲经历的内容,组成一篇短文。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浙江海宁查氏”,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
大约在我两三岁的时候,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憧憧往来的大客厅里,走来走去“巡阅”着。
母亲喜欢看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讲得娓娓动听。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
我背不出书挨打时,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却时时勉强说着“打得好”!我背完后,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母亲自己做我们三个人的衣服鞋袜,还时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所以很忙。深夜,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
母亲死的时候才廿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
指导学生明确,短文直接叙述人物事件的方法是白描,是记叙文记人叙事的基础,但仅有这些叙述,文章内容将不够具体,人物形象也单薄,中心不突出。
教师设计主问题:“我”对刻画母亲的形象起什么作用?(见【问题探究】)
【课外延伸】
阅读老舍的《我的母亲》,回答下列问题。
我的母亲(有删节)
老舍
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
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逗气。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庚子闹“拳”的那一年,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的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1、老舍用白描手法直接地、概括地写母亲的事,是从那几方面来写的?
2、两位母亲各有着怎样的精神品格?分别给各自的儿子以怎样的影响?
3、怎样理解文中“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句话?你的母亲是否也给了你“生命的教育”?简要说说。
【资料补阙】
1、抗日斗士邹韬奋(1895.11.5—1944.7.24),原名恩润,乳名荫书,祖籍江西余江,出生在福建永安。他一生创办了六刊一报,三次流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