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格列佛游记》有感

时间:2024-07-13 21:53:13
读《格列佛游记》有感汇编15篇

读《格列佛游记》有感汇编1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格列佛游记》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格列佛游记》有感1

一个自幼喜欢旅行的人,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从而随船周游世界。然而他这一去,却遇到了可怕的风暴,大多数水手丧身了。最后他又到了一个杳无人迹的海岸。从那以后,他遇到种种不可思议的困难。然而再一次偶然中他终于重返久违已久的故乡。他就是---格列佛。

读过这本之后,我才知道,原来这是一本讽刺性的小说。不过,我也深有体会。

格列佛在开端是一个乐观,纯真的人,但是从他从兽马国回到英国之后,它就变成了一个愤世嫉俗的偏执狂,整个脑子都是人类的邪恶的人。读到这儿,我明白了一个人生活的环境是决定他性格的关键。格列佛的改变是在他两个不同的国家受到的影响不同。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改变我们生活环境中一些不好的现象呢?为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而改变。

在这本书中,揭示的很多现象还是当今社会的一种这是写照,对人性的探讨就愈发愈值得现代人去思考了。

在这本书中还暗藏着教导我们学习荣誉,正义,真理,节制,英勇,贞洁,友情,仁爱以忠实第一原则。在我们人类的大部分语言中都保存着这些道德名词,古今作家们都写出这样的名词;我将借助我浅陋的知识去拥护这些道义。

这本书真正写的是英国社会的种种不合理现象,讽刺了英国统治集团的腐败,但流露出悲观的情绪。这种讽刺膝形象地写出了英国与他国的战争的失败,这让我明白了一个国家的胜负在于他的社会是否有封建与腐败的思想。

在我看来,这本书中不仅有教导人们的内容,还有许多暗藏在语句之中的讽刺。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我们现在还缺什么道德,我也知道了如何去弥补。

读《格列佛游记》有感2

这个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名叫格列佛游记的书,我一拿到这本书就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我觉得主人公是一位善良、爱国、谦虚的人。我想:当我讲到这里时,你们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到底讲的是什么了呢!那就请你接着往下看吧!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本书的主善人,他受过良好的教育,热爱劳动、性格刚毅、心地善良。四段不同的旅程描写了格列佛在不同国家游历时,所面临的常人无法想象的特殊情况,但他在困难面前并不屈服,而是通过任何可以争取地机会把自己解脱出来,直到最后得到智者“慧骃”放逐,回到了故乡。

读完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心想:是啊!善良、爱国、谦虚这三样品德,是做人的基本品质缺一不可。因为善良是是对生命的感恩,是一种至善至美的心灵境界。人生路上,,用一颗善良的心来对待生命的际遇,生活就会处处明媚。因为爱国,一个人才会处处维护祖国争取荣誉。这种赤子之心的情怀是美好又 感人肺腑的。因为谦虚,我们才会做一个虚怀若谷的谦谦君子,突出自己的才能,得到威信和地位,却不刻意抹煞或贬低别人。我觉得格列佛的这三种品德是值得我去学习学习和揣摩揣摩的。

读《格列佛游记》有感3

当我翻开了《格列佛游记》时我立刻就被眼前的目录所吸引了:小人国历险、大人国历险、会飞的国家这些字眼似乎被作者施加了魔力,我一看到这些就想快点往下看,想快点了解怎么会有小人国和大人国,国家又怎么会飞。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地读起了第一章。

这本书讲的是格列佛随同一艘船出海,后遭遇风暴孤身一人涉险了一些神奇的国家,最后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国家的故事。情节曲折、玄妙,又不乏幽默。把格列佛的历险写的栩栩如生,有趣极了。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几乎入迷了,从心里佩服他的机智勇敢,他总是给我一中逆境丛生的感觉,这点就是他历尽艰险后从新踏上自己的国土的主要原因,若我以后遇到这种事情的话说不定早已经一命呜呼了呢。

作者游经的地方,每一处都有人热情地接待他,而且他们的交谈也很投机。每一页都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情况,和他对人性的很多看法,我非常赞同。

为什么人与人之间存在那么多的邪恶呢?看了第四部分我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抢劫、偷盗、欺骗、伪造、撒谎难道这些不能排除吗?难道真的不能像慧嘶马一样吗?中国是一个具有传统美德的国家。可是这种美德传来传去,现在还剩多少?假如生活多一些像慧嘶马一样的人,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和谐、美好、幸福。

美德是从现在培养起来的。让我们培养美德、发扬美德吧。让中国的美德重新在中国大地上传播!

读《格列佛游记》有感4

格列佛游记描述了主人公格列佛声于洛丁加姆州,从十四岁开始在英国在荷兰的大学中练书,后来以外科医生的身份到船上工作,在海上漂流的故事。起初,乘羚羊航向南方,船起初还平安无事,后来,不幸在苏门答腊岛遇难,漂流到小人国,岛上居民只有六寸左右。后来,他又起航,又到了巨人国,那里的人都是六十尺的大个子,这个时候格列佛又成了小人了,接着,他又展开航向来到飞岛,那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人们观念封闭阻塞。在岛上盘桓数日后,他又出发到海上浏览。最后到了一个名叫慧骃国的地方,那里的人观念开放,又高度的智慧,自制力,理解,在那个世界里,没有贪婪,没有战争,没有斗角,尔虞我诈,和小人国那些人的阿谀奉承截然不同。格列佛仿佛生活在梦境之中,他们是慧骃族。他们圈养一种叫“耶胡”的怪物,因为他们酷似人类,格列佛将人类的种种行为告知慧骃国的人,他们十分讨厌人类,人类的贪婪,勾心斗角,最后被国王所放逐了,被海水冲走了,最后被商人救起,回到家中,对家人的种种行为、气味十分厌恶。于是,买了两匹马整天与他们说话。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得到一个道理,在人与人交往之中,要更多的.坦诚相待,少些欺骗与狡诈。反观自己在生活中,也有些不好的行为,比如撒谎,现在认识到那是错误的,在以后的生活中一定要对人坦诚相待。

读《格列佛游记》有感5

我读过很多书,比如《时代广场的蟋蟀》、《小爱迪生》、《精灵村庄的故事》、《鹅皮》、《100条裙子》,但我最喜欢的是《格列佛游记》。

一个穿着红色外套的年轻人,他的名字叫格列佛。这本书主要描述了格列佛对小人国的首次访问。小人国有很多小人,格列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后他来到了巨人王国。格列佛被女王留了下来,但被皇宫里的人羡慕。格列佛用智慧和勇气打败了蝗虫。他还去了很多地方,比如飞行岛。

我们都应该向格列佛学习,向他的冒险和勇敢精神学习。我们必须努力学习,长大后像格列佛一样探索这个奇妙而神奇的世界。

读《格列佛游记》有感6

我读过很多书,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格列佛游记》。书中描写了格列佛在小人国和大人国经历的事情。他在旅程中遭遇了很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

在小人国,格列佛是一个庞大的巨人。他的食量相对小人们大的惊人,每天,他都要吃掉一千多个小人的食物。逐渐地,食物都被格列佛吃光了,小人国闹饥荒了。国王只好决定饿死格列佛。格列佛得知这个消息 ……此处隐藏3966个字……在他们的国度中,一切都是真实,透明的。

格列夫在慧马国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他完全融入这个社会,以至于与野胡交往时形成强烈的反差,因为他们总是怀疑他的诚实,是他感到失落,对人类产生极大的厌恶。

我十分羡慕格列夫能到慧马国,慧马国如同我们所追求与向往的“大同”世界。在那里,你不要顾虑别人对你说的话的真与假,但在现实生活中,你得顾虑这,顾虑那,有太多我们不想听见或看见的事:春节期间,小偷出现频繁,很多人辛辛苦苦赚的血汗钱被盗,连回家的车费都没有。同样是春节期间,菜价猛涨,但你又不得不买,现在却又“金融危机”,恐怕赚到的钱都花在买菜上了。一直以来见到叫花子就捐钱的我,当得知一些叫花子是有些老板请来博取我们的同情,时候,把一天所“得”的钱交给老板时,那一刻,我真不知道下次遇到叫花子时,是该捐还是不捐。

如同晋代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里,无数的战乱,无数的伤亡,无数的妻离子散,能像陶渊明过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生活的人实在少见,却又幸福,现在的我们从小就要面对着世间的虚伪、欺骗,真是悲哉!我期盼着能如《桃花源记》中的人一样过上“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

读《格列佛游记》有感14

教师推荐我们看《格列佛游记》,于是,我将它看了两遍,因为我简直太喜欢看这本书了!

有人会说:“书为什么要读两遍,读一遍就行了,干什么还费时间呢”我却不这么认为,好书不厌百回读。书就是要多读,多读书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才能丰富自我的知识。如果读了一本书,但没学到什么知识这有什么意义呢一本书只读一遍,只能明白一个大概的意思,仅有多读几遍,精读细读才能深刻领会书本的全部资料,领会书本的实质意义。

就像《格列佛游记》这本书,我读第一遍时,只觉得格列佛的经历异常奇特;而读第二遍时,我才感受到了作者对每一种情景都做了细致的描绘,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我才明白了书中深刻的含义。这本书的主要资料是:格列佛因为在大海上冒险,突遇大风,船被打翻了,他抓住一块木板漂到了一个住着许多古怪的人的小岛上,从此开始了各种稀奇古怪的遭遇。他遇到过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马国,并受到了不一样的待遇。而文章真正要表达的资料却是18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比如,国王与民众和大臣之间有着不一样意见,最终导致引发战争、自相残杀。

古代著名哲人陈寿以往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对。一本书就像一个向导,也像一盏明灯,它会带领我们走向知识的源泉。我们应当把一本书多读几遍,仅有这样才能领悟到书中的意思,仅有领悟到书中的意思,才能学到知识,提高写作水平。《格列佛游记》不但给了我知识,还使我懂得了这样的一个道理。

读《格列佛游记》有感15

格列佛,一个多么勇敢的人啊!奇遇再多,艰险再多,沉着冷静,仍处变不惊。有君子翩翩风度 ,亦客观看待天下事,作者应是想把他塑造成18世纪一个十全十美的男同志吧!

我并不知道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但我从书中的介绍便可以得知,他是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家和政治家。我对写作背景一无所知,读不出当时读者的那种心中的澎湃之感, 处处“影射”,借此说彼,讽刺的味道弥漫在书中的每一处,我却只能淡淡地闻到些许,也许“不在其中,不解其味”吧。所以,我把它当做儿童读物来读,体验主人公的冒险精神,到各国的奇妙之旅,不也是饱含着期待和惊险吗?不也能从中找到颇具教育意义的东西来吗?

无论是从极力的讽刺、批评的角度来说,还是从儿童读物的角度来说,此书都精湛不已。我不太会用华丽的辞藻给它形容一番了,因为后世的精彩点评不断涌现,已是成千上万,不计其数了,我又怎会胜过他们呢?所以我还是要好好地讲讲我阅读的感受了。

我刚开始读的时候,我似乎被带上格列佛(主人公)的船,跟随他闯荡着,我却殊不知该书的内容是虚构的,只是越到后头,越不可思议的时候,我才越怀疑自己,越对内容的真实性怀疑。这类书和之前了解过的《海底两万里》、《鲁滨逊漂流记》一样,把故事记录得很真实,和生活联系性很强,《格列佛游记》更是在文中反复强调自己的旅途是真实的,只是世人不会愿意相信罢了,与我读过的许多儿童冒险的读物对照,相差甚远。但这种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我想就只有我们这种孩子会留意的吧。但我认为,故事里的人“真实感”越强,那么后面发生的那些事件的讽刺味道便越浓。

这一篇“游记”分了四个部分,分别是去四个不同的国家,给了他们国家及其君王很长很难记的名字,但无非就是小人国、大人国,和最后一个由马统治的国家。你肯定会问:“第三个国家去哪儿了?”而关于这个国家,里面夹杂着太多故事,没有一个很明确的主题,只能说是个漂亮的讽刺小品。

小人国的人身高是格列佛的十二分之一,他以一种巨人的形象出现在身材矮小的人前,那股威风劲,人们哪个不畏惧?哪个胆敢不从?作者享受了一番“至高无上”的滋味,在那儿看到了党派纷争,奋力争宠,毫不讲理的战争,也就看到了自己那个引以为豪的国家。小人的勾心斗角愈演愈烈,难怪是“小人”国。

在大人国面前,他只能做讨好人的工夫,他由“俯视天下苍生”转为“仰望头上百姓”。他的身高是当地居民的十二分之一,他顿时沦为不折不扣的“小人”。他在介绍自己国家时,被连连质问,那不就和作者对国家,对政府的连连质问不是一样的吗?作者敢如此大胆变相批评一个国家,一个自己所生活的国家,不是值得我们对他连连敬佩吗?

印象最深的,最有意思的便是在马国的生活,用一种凶残的受“慧骃”(当地对“马”的叫法)奴隶的动物“耶胡”(外表、陋习像人的虚构动物)影射人,“人”和马的地位彻底地翻转了。马儿们善良、正直、单纯、有理性,正像一位位隐退的高人,能够平平静静、融洽地生活在一起。在那种强烈对比的环境中,聪明的马儿们就像是上帝,品德至高无上,不存任何私欲;而人类呢,微不足道,残忍邪恶,只为私利。在那儿的生活使格列佛厌倦了自己,是不是说作者厌倦了自己生存的国家了呢?

作者在书中看似反国家、反人类,其实更像是上帝派来提醒国家,提醒人类的。人们只喜欢被别人对自己或本性的优秀之处大力赞美冲昏了头脑,而不愿意理性地听一听别人客观地批判自己身上的不足。我想,之所以这么强烈地抨击国家,自然最看不惯的就是当时人们的这种“只看到长处,看不到短处”的想法,还有为了“私欲”不顾后果的人。但我相信,只有后者能孕育出“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这些令人感到十恶不赦的果实;也只有后者能教唆人们成为“金钱”忠心耿耿的奴隶,爆发那些不该有的战事,搅乱天下太平。或许,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要我们引以为戒的呢!

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当年那些因“私”而出现的那一幕幕令人感到罪恶的事情,让我懂得何为堕落的人性,更让我明白了讽刺小说的真正意义何在!难怪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一生中读了不下六次,还说:“如果要我开一份书目,列出哪怕其他书都被毁坏时也要保留的六本书中,我一定会把《格列佛游记》列入其中。”可见这本书在名作家的心里占据了不少的位置。

《读《格列佛游记》有感汇编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